14aec917505c37.jpg 



真正的給予

選錄自--以法為贈禮   作者:阿姜.查法師


  你會問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
  那我們將得到什麼?
  答案是
  我們什麼也得不到……
  無論我們得到什麼
  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 

真正的給予

  人們過世俗的生活去工作,是為了獲得某些報償,但出家人在這方面的教導,意義上卻深遠多了——我們無論做什麼,都不要求回報,我們工作不為報酬。佛陀教導我們,工作就只為了工作,別無所求。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為了求得回報,它將只會引起痛苦,你自己試試:你想要讓你的心平靜,於是你坐了下來,且試著使它平靜,如此這般,你將會痛苦,試看看吧。我們的方式精緻多了:我們去做,過後就放下,做了就放下!僅此而已。

  一開始,我們以心中的某種欲求修行,我們不斷在修行,但我們知道那樣並不能滿足欲求,於是我們會繼續修行,直到我們達到一個境地——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

  我們有些人修行是為了想要得證涅槃,然而這種欲求並不能讓我們獲得它。「希求」平靜是自然的事,但卻不真的正確,我們必須毫無所求的修行。而,你會問:「如果我們一無所求,那我們將得到什麼?」答案是,我們什麼也得不到!無論我們得到什麼,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因此,我們修行不要去得到什麼東西。

  那些修行是為了想得到什麼的人,就好像來找我灑「聖水」的人一樣。當我問他們,為什麼想要得到聖水時,他們說:「因為我希望活得快樂舒適而無病痛!」如此一來,他們將永遠無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個動機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報;然在佛教,我們做事卻沒有「得到」的念頭。世俗人必須瞭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卻教導我們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樂和痛苦的。

  想到這裡,實在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停留。人們住在一個「家」,這「家」是「有」和「執取」。離開家到一個沒有家的地方,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因為我們總是與「有」和「執取」同住的。如果我們不能執取,我
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感到失落;因此,大部份的人都不願離開家去向涅槃。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說,那兒沒有什麼,什麼也沒有。

  看看這裡的屋頂和地板:上端是屋頂,代表「有」,下端是地板,代表另一個「有」;但在地板和屋頂之間的空間,卻毫無立足之地。一個人可以站在屋頂或站在地板上,但卻不能在「空」的空間上。沒有「有」的
地方,那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說,我們說彼涅槃就是此空。人們聽到這,他們會退後不前,他們不想前「往」涅槃,他們害怕,如果他們那樣子做了,他們便再也見不到他們的孩子和親人了。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祝福在家人的時候,會說:「祝你們長壽、美麗、幸福、建康。」這使得他們非常高興,他們愛聽這些,而若你開始談到空,他們便不想要聽了。他們執著了「有」!但你是否見過,一個老人而具有美麗的外觀?你是否見過,一個老人有著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福的嗎?沒有!但當我們說「長壽、美麗、幸福和健康」時,他們卻真的非常高興。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那麼你們的心將會得到寧靜,而痛苦也會立即止息!
  
  好了,這就夠了。啊?想必已經晚了,我看你們有些人已經想睏了。佛陀說過,去教導「沉睡」中的人們佛法,但不要讓人們睡著了。
 
 
 
  如果我們將綠色顏料
  滴到清澄的雨水裡
  它就會變綠
  如果是黃色的顏料,
  那麼它就會變黃……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
  潔淨而不混亂的
  它會變得混亂
  只因它追逐法塵
  它迷失在它的情緒當中了! 


阿姜 查略傳  

阿姜 查,於一九一八年六月十七日,出生在泰國東北部烏汶Rajathani鎮附近的一個小村莊。  

九到十七歲之間,他是一位沙彌,在還俗幫助父母務農之前的那段時日裡,他接受了基礎教育。到了二十歲,他決定回覆出家生活,並於一九三九年四月廿六日受了比丘戒。  

阿姜 查早期的僧侶生活,遵循一種研習佛教教義及巴利經文的傳統模式。在第五年時,他的 父親得重病而逝;人命的脆弱和不確定,直接提醒了他。這促使他去深思有關生命的真正目的,因為,雖然他已有多方面的涉獵並且精通巴利文,但對於痛苦的滅 除,似乎並沒有更進一步親身的瞭解。厭離之感開始在心中升起,終於(在一九四六年),他放棄了學業,並開始了托鉢行腳。  

他走了大約四百公里到達泰國中部,沿途睡在森林,行乞於村落。他在一座能夠用心地學習和修習毘奈耶(僧侶戒律)的寺院住了下來。那時,他聽說了有關阿姜 滿──一位備受推崇的禪坐大師。渴望能見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師,阿姜 查出發步行往東北部去尋找他。  

這時,阿姜 查正與一項有決定性的問題做掙扎。他研讀過戒、定與慧的教理,雖然那些內文 陳述詳盡且細節精細,但他卻不知如何將它們實際地付諸實踐。阿姜 滿告訴他,雖然這些教化的確廣博,但在本質上卻很單純;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 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這種簡潔而又直接的教導,對阿姜 查來說,是一種啟示,也因此改變了他修行的方法。這條路是明確的!   

接下來的七年間,阿姜 查在這種簡樸的森林傳統方式中修行;為了開展禪坐,行遍鄉間,尋找安靜而隱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鏡蛇成群出沒的叢林,甚至停屍場;利用對死亡的省思來克服恐懼,並洞察生命的真正意義。  

經過多年的流浪,一九五四年,他受邀返回故鄉的村子,就在一處熱病橫行、鬼魅出沒,稱作 「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來。不顧瘧疾的困境、簡陋的住處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隨他的弟子,人數愈來愈多。現在被人稱為巴蓬寺的寺院就是設立在那兒的,而最 後地,分院也在別處被建立了起來。  

在阿姜 查寺院裡的訓練是十分嚴厲且冷峻的。阿姜 查經常將他們的弟子們推到最極限,去 測驗他們耐久的能力,期使他們能開展耐心和決心。他有時發起費時且表面上看起來毫無意義的工作計劃,由此去頓挫他們對平靜的執著。這重點經常放在屈服於事 物的本然樣子,而最大的強調點著重於嚴格的毘奈耶(戒)之遵守上。  

一九七七年,阿姜 查應邀訪問英國,並留下一些比丘僧團在那兒。阿姜 查於一九七九年回到英國,隨後轉往美國、加拿大去訪問並教學。一九八一年,再度出遊後,由於糖尿病所致,阿姜 查的健康逐漸走下坡,也因此無法於雨季時在巴蓬寺安居。  

當病情惡化,他以自己的身體作為一種教導「萬物皆無常」的一種活生生的示例。他不斷地提醒人們,要努力在他們自心裡處找到一個真實的皈依處,因為,他不再有很多的時間能教他們了。  

一九八一年「雨期」結束前,他被送往曼谷做一個手術。幾個月內,他停止了說話,並逐漸失去了對四肢的控制,終致全然癱瘓而臥病在床。從此以後,他被比丘弟子們全心全力地照顧和服侍;他們都感激且樂於有機會服侍曾經如此有耐性和慈悲地引導一條正道給那麼多人的一位老師。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上午五時二十分,阿姜 查在他的寺院,泰國烏汶的巴蓬寺,於隨侍的比丘們面前,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新】讀書人 's 靜心居 & 高爾夫人生(PIXNET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hung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