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唐朝人,精於茶道。他是茶文化的傳播者。陸羽的《茶經》一書,影響國內外。史書上曾稱由於陸羽《茶經》的問世,“天下益知飲茶,”這更說明陸羽對茶文化所起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陸羽,字鴻漸,號季跡,又名疾,別號桑苧翁,自號竟陵子,約唐開元二十一年( 733年)生,貞元二十年(804年)卒,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出身卑微,家境貧寒,生活經常處於拮據狀態。至於其父母姓氏及名字皆無從考證, 唯一有史可查的是:陸羽乃竟陵龍蓋寺僧人在河堤上拾到的,並且收養下來。由於其父母不詳,無法給他取名,於是就隨陸增為姓。陸羽生性聰穎、詼諧,非常愛好 讀書,而且具有易於接受技藝技能的特長。
陸羽對茶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經常同朋友們談茶,論茶,品茶、並對茶的種植、栽培、烹煮等等都做了深入的觀察和研究,同時,陸羽把前人 的經驗和自己的觀察加以歸納總結,最後寫成名著《茶經》。《茶經》全書分為十經,共七千余字,內容豐富,記述評實,很有價值。其主要內容為:
第一,茶樹的植物學特性及其生長環境和地理分佈情況。陸羽自從隱居苕溪後,享受著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的同時,也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來觀察茶樹的各方面特性,並對其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首先,陸羽根據觀察,依據樹的高矮將茶樹分為灌木型和喬木型。樹高一尺至二尺的為灌木型茶樹,樹高數十尺的為喬木型茶樹。不僅如此,陸羽還對如何區分茶葉 好壞作了說明。他指出判斷茶葉的優劣由芽葉的形狀來決定。其中嫩葉背卷的為上等茶葉。而那些雖為嫩葉但舒張開來的茶葉,其等級就降低了。
陸羽同時還指出土壤對茶樹生長的重要性。茶樹生長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茶葉的優劣,這是相互關聯著的。陸羽經過觀察思考,把土壤也分為三個等級。生 有爛石的土壤為一等土壤,生有礫壤的為二級土壤,生有黃土的為三等土壤。陸羽還提出溫度、濕度、日光、坡向等對茶樹生長及其品質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科學道 理。同時,陸羽還第一次描述了茶樹的分佈區域,據核實其基本上與現在掌握的資料相吻合。從中可以看出陸羽曾花費大量的精力來觀察茶樹,研究茶葉;從而為我 們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料。
第二,茶樹除自然生長外,還可以進行栽培,這在《茶經》上有所記載。《茶經》上記載的栽培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有性繁殖,即種子繁殖法;一種是無性 繁殖,即移植法。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各有其優缺點。因此陸羽提出採用“種瓜法”,“種瓜法”在本質上屬於有性繁殖,但在種法上與一般的有性繁殖不同,其 目的是使茶樹栽培技術更上一層樓。人們從那時起就已經在探索種植茶樹更優良的方法了。
第三,茶葉採摘期。由於陸羽主要活動於長江流域,因此,他所說明的採摘期主要指這一帶的採摘季節,一般為二、三、四月。茶葉的可採標準一般為長至四五寸長的粗壯嫩芽,帶梗一齊採下。陸羽依據長期的經驗總結出兩條採茶經驗:
(一)根據土壤是否肥沃而言,它的採摘方式是,那些生於爛石沃土中、長至四五寸的茶葉便可以採摘了。如果生長環境差,土壤貧瘠,則選擇其中看起來比較水靈的來採。
(二)根據當時的制茶技術來說,有雨的日子不能採,晴天但卻有雲的日子也不能採,否則無法在茶葉新鮮時製作。至於茶葉的具體加工過程,《茶經》中只談了餅茶。
第四,烹茶。烹茶是制茶的關鍵性一步,其步驟一般是:首先準備好取火的材料,但必須注意燃料一定是炭。而絕不能是硬質木柴及沾有腥味的含油脂的木柴,這些 木柴會影響茶葉的味道。然後準備開始烹茶。先用火烤,烤茶的火候必須嚴格加以掌握,茶被烤時應受熱均勻,用旺火烤並且經常翻動茶葉,千萬避免涼熱不均。火 候是否到,只能憑視覺來判定,多取決於經驗。觀察時主要以餅茶表面的變化來確定。如果看到茶葉形狀像蝦蟆背那樣時則停止火烤。烤多長時間,烤到何時應視茶 的乾燥程度來定。停火時不應立即停止而應慢慢將火熄小,使捲起的茶葉重新舒展開,回復到原來狀態,然後再繼續烤,直至烤幹後,在熱的狀態下即用紙囊包裝起 來並加以貯藏,以保持茶味。
茶用火烤炙後,搗成粉末,然後進行煮茶。煮茶一般先燒水。後煮茶。陸羽特別注重“用水”,並且依據不同的水源將水分為三個等級。一等為山水,二等 為江水,三等為井中水。而各等水中又分為不同級別。燒水同煮茶和烤茶一樣需要掌握火候。火候何時處於最佳狀態,也只能靠眼睛,憑經驗觀察。其中煮茶需要經 過三沸過程。第一沸,沸騰時水如魚的眼睛,並伴有輕微的聲音,第一沸出現後加入適量的鹽。繼續加熱至第二沸,現象是水從四週涌起,此時舀出一瓢水,並用竹 夾將水轉成水渦狀。然後量出一定的茶放入水中。接下來繼續煮至第三沸。第三沸時,茶湯翻滾沸騰,此時將茶湯表面的那層水膜用勺舀出扔掉,並再舀出一瓢茶 湯,等到茶湯至沸極時,將第一次舀出的那瓢水倒進去,於是茶湯會被輕微冷卻,止住沸騰。茶煮好後、將第二次舀出的那瓢茶湯放入碗中。若茶湯色淺黃,香氣純 正,才可以叫做好茶。好茶難得,關鍵是各步驟的火候很難掌握,但只要精心操作,色、香、味俱全的好茶還是能夠做出來的。
第 五,飲茶。飲茶有諸多益處,例如可以清熱解暑,消睡提神等。陸羽認為飲茶的意義不僅在於此,飲茶是一種藝術,是一種修養身心的手段,是一種無可比擬的精神 享受。陸羽特別講究茶的色、香、味,認為那種“以湯沖泡”的“庵茶”以及用棗、桔皮等再煮幾沸的茶如同溝渠間的棄水一般,不是真正的茶。
總之,《茶經》是一部關於茶的專著。它既有歷史的經驗,也有陸羽實際觀察、實踐的總結,所述內容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今天讀起來也有參考價值。我國的種茶、 制茶、煮茶和飲茶法在6-7世紀已先後傳入北韓。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先後帶餅茶、茶子回國,並種在日本土地上。後來在高僧澄西的倡 導下,把煮茶、品茶發展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茶道。
《資料來源:中國文化網》
陸羽(733-804年),唐覆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陸羽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因被後人稱為"茶聖"。
陸羽原來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濱散步,忽然聽到一陣雁叫,轉身望去, 不遠處有一群大雁圍在一起,他匆匆趕去,只見一個棄兒卷縮在大雁羽翼下,瑟瑟發抖,智積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廟裏。隨後,智積禪師為給他 起名,就以《易》占卦辭,"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就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用"鴻漸"為字。
陸羽在智積禪師的扶育下,學文識字,習誦佛經,並為積公煮茶伺湯。但就是不肯削發為僧。智積為使陸羽聽話,就用雜務來磨煉他,每天讓他打掃寺 院,清潔廁所,或練泥糊牆,負瓦蓋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頭。陸羽雖然備受勞役,但就是不肯就範。到了十一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了寺院,到一個戲班子裏作 了"優伶"。陸羽非常詼諧善辯,雖其貌不揚,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戲劇中演的丑角幽默機智,常常受到觀眾的歡迎。陸羽在演出實踐中還編寫了名為《謔 談》的三卷笑話書籍。
唐天寶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群李齊物被貶,到竟陵來當太字,縣令為太守接塵,便讓戲班子來演出,太守看完後,對陸羽很賞識,於是召見他,贈以詩書,並介紹他到天門西北的火門山鄒夫子那裏去讀書。讀書之餘,陸羽也常為鄒夫子煮茶烹茗。
在陸羽二十多歲時,便出游到河南的義陽和巴山峽川,耳聞目睹了蜀地彭州、綿州、蜀州、邛州、雅州、瀘州、漢州、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後來又轉道 宜昌,品嚐了峽州茶和蛤蟆泉水。公元755年夏天,陸羽回到竟陵定居在東岡村。公元756年,由於安史之亂,關中難民蜂擁南下,陸羽也隨之過江。在此後的 生活中,他採集了不少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葉資料。
公元760年,他來到浙江湖州與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忘年之交。同時又結識了靈澈、李冶、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此間,他一面交游,一面著述,對以往收集到的茶葉歷史和生產資料進行匯集和研究。
公元765年,陸羽終於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在《茶經》初稿寫成之後,陸羽繼續在江浙一帶訪茶,制茶,並對《茶經》不斷進行訂正、補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經》最後定稿。《茶經》是 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是中國茶葉生產、茶葉文化歷史的裏程碑。宋代陳師道在《茶經序》中評論:"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 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陸羽不僅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身體力行,善於發現好茶,善於精鑒水品。如浙江長興顧渚紫筍茶,經陸羽品評為上品而成為貢茶, 名重京華。又如對義興的陽羨茶,他品飲後認為,芬香甘冽,冠於他境,並直接推薦為貢茶。陸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區分不同水段的品質,他還對所經之 處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為二十等。對後世影響也很大。
陸羽逝世後不久,他在茶業界的地位就漸漸突出了起來,不僅在生產、品鑒等方面,就在茶葉貿易中,人們也把陸羽奉為神明,凡做茶葉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陸羽像,供在家裏,認為這有利於茶葉貿易。
陸羽開創的茶葉學術研究,歷經千年,研究的門類更加齊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進,研究的成果更是豐盛,茶葉文化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陸羽的貢獻也日益為中國和世界所認識。
【新】讀書人 's 靜心居 & 高爾夫人生(PIXNET本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