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祝生命:感恩
文章來源:心內革命---王季慶著
當愉悅離開你的那一瞬,立即停下來問:「我忘了什麼?」而如果你中心穩固並在真理裡,答案將是:「哦!我忘了我就是神。」於是你將把那記憶帶回到你的人類經驗裡,你將再跳舞。--《宇宙逍遙游》
有一個美麗的小故事,每次講它,都令我心發光而眼熱鼻酸。
有一個人夢見他死後上了天堂,神陪著他沿著沙灘漫步,在天際閃現著他一生的畫面。
他注意到,隨著每一幅畫面,沙灘上有兩行並行的腳印。然後神問他有沒有任何問題。
這人說:「主啊,我見到沙上有兩雙併行的腳印,那是你陪我走過的足跡。但是,每當找遭遇困苦磨難時,沙上卻只剩了一雙腳印。主啊,你為什麼捨棄我於痛苦中?」
神回答:」孩子,當你受苦時,我背著你走!」
前面也引過《心靈的本質》裡有關神的愛的一段話,提到神能在無限摯愛的一瞥裡,同時把所有的個人同等地容納在他的視野裡……這種愛建基於對每個個人的完全瞭解上。
從橫面來看,新時代運動有個有趣的「頻譜」(spectrum),一端主張純粹、極簡的生活,另一端則主張放任、豐足的享受。
一端強調純然的心靈提升,不但要減縮物慾、人欲,只講求精神生活,追求內斂的、離群索居的或回歸山林的修行,並且以一種近乎潔癖的完美主義(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要求自己和別人。期望每個人都無私無我,甚至無念無慾,彷彿人應當一直活在「禪定」狀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他們的中心思想。正如基督教教義說,人生下來為的就是讚美上帝,上天堂就是無憂無慮地一直唱讚美詩。他們認為「意念」、「自我」是罪魁禍首,追求的是歸零的、涅槃式的結局。
另一端則正好相反,將生命和大自然都視為「宇宙」的賞賜,而「宇宙」是無限豐富的。人類做為宇宙的兒女,只要信賴宇宙,儘量發揮自己,發展所有的潛能,就可以向「宇宙」要求物質上的回報,心想事成。這與基督教某些教派的信念近似,所謂美國白人基督徒的「工作倫理」,即相信工作勤懇、努力競爭,就擁有用不完的金錢,享受極端奢侈的生活。彷彿金錢的富裕,適足以證明他的所作所為是得到祝福的。西藏密宗的修行法中,也有祈求財富的「財神法」和「火供」等。
這兩者都失之極端,失之偏頗。一邊純屬靈,一邊純拜物。是否「中庸」才是比較實在可行的路呢?有沒有辦法協調兩種看似相反的傾向呢?
我們認知到每個心靈都是「一切萬有」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是道成肉身來這地球道場探險的。賽斯說,我們來就是要學習如何運用能量,因為在他所處的無形界,意念立即形成實相,會令不熟習這種原理的人迷失方向、手足失措。其實一切都是能量, 「一切萬有」是無限的能量,思想、意念是能量,情感、記憶是能量,物質是能量,買賣物質的金錢也是能量。
我們具有肉體的人,需要食物衣裳,可是一個人又能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呢?給自己身體適當的照顧何罪之有?然而放縱物慾,甚至巧取強奪,就是出於空 虛、恐懼的心態了。何況,我們都看過、聽過,甚至自己經驗過,豪奢的生活並不能帶結人心靈的寧靜喜悅,反而可能患得患失。我們是否清楚地瞭解,自己渴求的 是什麼?是物質財富的累積,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富足感、安全感、被愛感?這其實正是二十世紀未物質化到極點後,許多人轉而追求性靈生活的主因。
新時代不否定現世的生活,可是著重身、心、靈的一體。不壓抑或排斥自我,但要放下我「執」。因為世間任何東西都是一直在變化的、無常的,想執也執不住,唯有靈魂是不朽的,卻又永遠在變化中,那不朽性才是無常中之常。
我們今生的藍圖都是我們投生前在智者輔助之下為自己繪製的。為了我們不復記憶的理由,有些人選擇了以人間角度看來是負面的境遇,體驗形形色色的角色。但是,如果我們掌握了賽斯所謂的「當下就是威力之點」,我們的確會有力量按照我們的新想法、新信念去創造我們想要的人生。物質是精神的向外展現,身為帶有「神性」和 「佛性」的人,我們有資格去享受適意的物質生活。
不過,富裕的物資生活本身並不必然能帶來喜悅的心情和健康的身心。反而是,一個內心富足的人,必能在簡樸中見到安適,在創造藝術和親近大自然中享受美感,而根本生不起窮奢極侈的慾望。
新時代說,人是「一切萬有」的創造物,同時也是共同創造者。所以,我們除了要為自己負責以外,還得為我們共同創造的世界負責。
生命是值得禮讚和慶祝的。在科學的追求中,得到了「真」方面的美;在心靈的追求中,得到了「善」方面的美;在創作的追求中,得到了藝術人文的美。而創造所有的美,愛所有的美,就是慶祝生命的極致。
人在原始時期,最先得追求「生存」,也就是第一和第二脈輪主管的「生存」和 「性」。其次聚居營造社會生活,重視人為的組織和規定,以及人際間的愛恨情愁,或互害或互利,以第三脈輪的「情緒體」和週遭呼應。到了現代的新時代,那些基本的要求已無虞,人類已到了超越侷限的、負面的、功利的社會意識,而進化到第四脈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以及更進一步第五脈輪的創造和表達,第六脈輪的直覺洞見和智慧,與第七脈輪大自在的超越境界,這才是新時代的理想和方向。
因此,新時代不是要批判、分別、排斥,而是要以愛包容一切。不苛刻自己、更不剝削別人,不耗竭大自然賜給我們的資源,而要盡心竭力用我們的能力、智慧、愛心,去創造一個更和諧、平衡的世界。
《奇蹟課程》的宣揚者塔拉.辛(Tara Singh),在一次電視訪問中說了一個令我深深感動的故事。當年他去見《奇蹟課程》的傳述人海倫.舒克曼時,心中很不寧靜,充滿了一些憤世嫉俗的想法。當他請教海倫應如何「修行」時,海倫只跟他說:「從今起,兩年之內,每天寫下令你感恩的一件事。」
於是他努力奉行。一開始,他需要費力去想有什麼值得感恩的事。後來,他漸漸對大自然的一切賜予油然生起感恩之心,並處處可以發現令他心懷感恩的人和事,而他的心境也越來越喜悅,越來越溫柔寬厚。到最後,有一天他竟然感謝起他自己來。這就是心懷感恩、時時感恩的極致!
所有的高靈、天使、大我都一再重申,我們安全地活在「一切萬有」的愛裡。連彷彿偏重理性、哲思泉湧、雄辯濤濤的賽斯,都不免洩露出最深的天機:宇宙是因愛而成的,是「一切萬有」這創造者的「愛之夢」。而我們身為神的「分身」,也以同樣的戀慕渴望著它。賽斯向我們保證,我們從不會孤單無伴,「一切萬有」有一個部分是偏向我們的,而我們可以安心地偃臥於「一切萬有」的懷中。
生命是上天最大的恩賜,而我們對待生命最適當的態度,就是以感恩的心去慶祝生命! 伊曼紐說:
對虛幻的終極挑戰就是愛。
因此愛你自己,
並且愛人如己吧。
……
慶祝你的生命。
儘可能把愉悅帶進生命。
把那愉悅看作是真理,
而非某種秘密的罪。
……
受苦並非到光明和天堂的路,
愉悅才是。
……
上主即愛,
而愉快即愛,喜悅即愛,
真理即愛,而所有一切都是光。

心內革命
內容簡介:
王季慶是國內引進新時代運動的第一人,投入新時代譯介工作近二十年。
本書是她在心靈領域沉浸多年後,第一部精心創作。全書以深入淺出之筆,帶領讀者輕鬆探索新時代精神。
書中將新時代的源頭、思想、流演做了廣泛的整理。並針對心理學、物理學、醫學、環保、人際關係、冥想、催眠、出體、夢與死亡等主題,全面探討現代生活各層面的轉變,以及安頓之法。
同時,亦大量介紹多種相關書籍的精華,分析了新時代重要派別和人物的異同,以及分辨正邪的要點,兼具知識性與心靈性的啟發。
《心內革命》洋溢著追求真、善、美的熱情,並從各種現象和趨勢,不斷提醒我們: 心內革命才是一條真正的喜悅之道。

王季慶
(1941-),成大建築系畢業,留學加拿大並留美十餘年。王季慶是天主教世家,曾在中學時期入教後來離開。她經歷半生的心靈追尋,遍覽各類心理、 宗教、哲學、神秘學等書籍。於一九七六年首度接觸啟悟性的「賽斯資料」後,心弦震動,遂開始譯介《靈界的訊息》等賽斯書系列,先後翻譯賽斯的《靈界的訊 息》、《靈魂永生》和《心靈的本質》等,為台灣新時代思潮的發起人。
王季慶還引進了許多流行於美國新時代圈內的暢銷作品,其中比較重要的通靈作品有賽斯、歐林、伊曼紐、與神對話系列。她親自翻譯了其中的許多著作,對翻譯質量有非常嚴格的要求。
新 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大致以方智出版社規劃的「新時代系列」為一個轉折點,當時王季慶為此一系列選擇了大量出版品,這是比較有系統和廣泛的引介新時代的各 種思想體系的開端。1990年代王季慶每年暑假趁探親之餘,都在美國的書店為方智出版社選擇翻譯的書籍,初期許多譯介的作品是由王季慶到美國選購的,由此 為台灣新時代思想開拓了一個多元而寬廣的視野。
1992年,王季慶在她內湖的家中成立了台灣的第一個賽斯讀書會,對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的發展有深遠 的影響。她也是「中華新時代協會」的創立人之一,並擔任理事長。協會雖活躍,但組織鬆散自由,因王季慶的的理念是:「我雖然一向有宗教情操,但因為我本身 反權威的個性,所以不喜歡進入任何組織,也不想崇拜任何偶像,而我自己也不希望被當作權威的代表。」
王季慶目前仍在從事新時代書籍的翻譯工作。
【新】讀書人 's 靜心居 & 高爾夫人生(PIXNET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