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修心養性價值

作者:邱丕相



    引 論


    現代物理學帶來了人類新的產業革命和資訊社會,毫無置疑地推進了人類的科技進步和物質文明。然而在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也此起了人們嚴峻的思考。


    思格斯根據歷史的經驗曾告誡說:“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而要正視自然界對我們的報復”。這一深刻地批評,同樣在當今社會中得 到了印證,世界範圍的環境保護運動引起了西方人的反省。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認為:這“迫使我們去重新考慮關於人類對自然界的依賴問題,結果非但沒有 使我們相信人們與大自然處於血淋淋的爭鬥之中,反而使我們產生一種新的觀點,強調人與自然的和睦共處,可以改變以往的對抗狀況。”







    從社會學的角度,一些發達國家中個人本位主義的極端發展民致家庭解體,家庭關係置於冷冰冰的現金交易之中,同樣使人們困擾和焦慮。


    在這場矛盾之中,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東方傳統文化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發現東方哲學的宇宙觀、人生觀大有可取之處,興起了對《易經》 的研究,對瑜珈術、太極拳的追求,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熟望,等等。我們不能僅僅視為一種學術現象、生活現象或追求獵奇。它正是在新形勢下人類的一種尋求和回 歸。


    人生的慾望和追求,在西方倡導“知識之樹”獲得了碩果之時,人們自然將崇仰東方倡導的“生命之樹”,追求樂於人間的養生延年和倫理道德。


    中國傳統的太極拳,具有東方民族體育的濃厚色彩,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養生思想、倫理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融健身與修性于一體,有人稱其為“哲拳”,正是當今太極拳熱的原因之一 。


    在古希臘文化的“力的崇拜”、奧林匹克奮進強取的競技運動延續中,出現的“SPORT OF ALL”,與社會的發展大有關係,在興起的大眾體育中,太極拳被視為“未來體育的一束新光”。


    對太極拳的健身價值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試從體育人類學的角度,探索太極拳對人類在修心養性方面的價值與意義,研究它所透發出的人生哲理和道理觀念,以及通過太極拳運動達到的人生修心為效果。


    一、貴自然 陶冶人的和諧觀念


    太極拳是受中國傳統哲學影響最深的一個拳種,它依附於太極陰陽學說,以此為拳理的理論基礎,以此為行拳的本根,謂之“凡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陳鑫太極拳》)。


    太極拳陰陽學說是東方的宇宙本體論和認識論,認為自然界週而复始,由無極而生太極,陰陽對轉,化生萬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觀,強調人與 自然同樣對應,人身一“小太極”,自然一“大太極”,兩者應當和諧,人應“道法自然”(《老子》),泰戈爾稱之為東方文明要素。


    太極拳正是以“道法自然”為指導思想,請多要領合起來的整體要求,符合人的生理,符合運動規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則。


    首先,太極拳從技術上要求松凈自然,無拘無束,“全身處處毫無牽制”,“動靜作勢,純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寬舒自然,松腰斂臀,“無使有凹 凸,無使有缺陷”;運行中,“調息綿綿”,呼吸要順其自然,行拳要圓活流暢,隨屈就伸,做到“屈伸開闔聽自由”(《十三勢歌》);運動中以意導動,遵循自 然而不任意作為。


    從宏觀的太極論中,更為強調拳理與“天道”的一致性。太極拳先哲陳鑫說:“打拳皆隨天機動宕,太極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闔辟剛柔順自然, 一揚一抑理迴圈”。太極拳中的虛實、閉合、剛柔等變化,處處包含了陰陽對轉,故“習太極拳須悟陰陽要義”(《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使人與天有渾然相 通之妙。


    其實,中國人並不僅僅把“天人合一”視為一種與自然關係的學說,也是關於人生理想、人生覺悟的學說,將本體論、認識論與道協三合為一,“天 道”與人性(道德原則)一致起來。認為“因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為我,私欲才會帶來煩憂、困惑”,主張以“天人合一”為“誠明”,提高道德修養。當西 方科技*益發達的時候,伴同著文化也隨之加劇,個人的焦慮、苦惱、孤獨感導致那種脫離世界“神人合一”觀念的加強,相對來說,引導人如何與自然、社會相處 的“天人合一”觀念,成為一種入世之學,必然引起人們的嚮往。


    以順乎自然、天人相通觀念來行拳的太極拳,使人在精神上處於一種空明的“無人之境”的心態,與大自然靜靜地進行心靈交流,這種和諧不僅可以排遣憂慮、忘掉煩惱、拋卻浮躁,還可使人的身心昇華一種輕鬆自如的境界,對陶冶人的風儀、格調、內在心境是頗有裨益的。


    當然,人處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置於一種“世外桃園”,太極拳這種修性效應也只能是一個調節,啟迪引導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應遵循自然規律,適應自然。這正是伏爾泰所說的,哲學家們在東方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


    太極拳在行拳中還強調“中正”,“不偏不倚”,“無論而不及”的適中,講究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柔中寓剛、動中求靜,陰陽相生,渾然一體, 達到一種中和的完美。把人的和諧觀念納入一個新的框架,正是“致中和”、“中庸之道”的倫理觀念推行。這種處世之學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西方人那種極端 主義會帶來一種新的思考。一種局面發展到極端就會走向它的原面,無過而不及的信念可以使人們在成功時謙虛謹慎,在苦難中堅韌不拔,以柔弱勝剛強。




    二、求虛靜 培養人的最佳情感


    立論于清代中藥的《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中國哲學史中的主動學說與主靜學說相對相引,主學說是主動學說的補充。從道家思想的主靜,到道教內丹養生術的主靜,導致了太極拳主靜貴柔拳理的出現。


    老子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不欲以靜”,希望恢復一種符合人道的人際社會;莊子要人“抱神以靜”、“必靜必清”、既是長生之法,又是 人生境界;道教內丹學說的精要在“養氣守靜”,主張“守靜去燥”、“忘形靜寂”,達到“神靜則心和,心和則神全。”(《雲及七簽》)無論從思維方式還是養 生思想,都注重道德修養,企求由人的內心清凈達到社會的安寧,由個人的修養去化解社會的紛爭,所謂“人徒知從心為快,不悟制得此人,有無窮真樂(《秋澗 集》)。”


    太極拳將這樣一種虛靜理念注入運動技術之中。練拳前首先要入靜,做到心靜體松,“上場時先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陳 鑫太極拳論》),使人的身心處於極寧靜、極松脫的狀態。太極拳要“心靜用意”,在運動中把精神和意念貫注于一招一式之中,也是一種求靜的方法。


    真正進入虛靜則被視為練太極拳的高級階段,即“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練法,把各式各樣的動作意念皆歸納為一動一靜的現象,再專心一意的作 由動而靜、由實而虛。使我們的意志集中在求靜的一點上,去影響動作,才能越練越純靜,做到“心中無一物,極其虛靈”,“斂入脊骨,要靜”由此,“性以靜持 之,養其誠以至動靜咸宜,變化不測”(《陳式太極拳圖說》),最後達到“以靜禦動”,“雖動猶靜”的高級階段,能以一法應萬法,化萬法為一法,在推手中後 發制人。


    虛靜,從人生修為的角度則為安靜閉恬,虛融澹泊,要有一種虛懷若谷,恬靜無欲的平和心境。而這種心境借助於一種拳術活動來實現是頗有情趣 的,在擺脫了激烈競爭、緊張節奏的工作後,練太極拳而進入一種無干擾,無慾念的寧靜之中,會獲得清心悅目的最佳情感,去感知人生的另一面。“人生而靜,天 之情也”,尤其是對一些退離工作的老齡人,忙碌一生之後,突然體會到這種空靈寧靜的心境,會給人生帶來新的情趣,可謂“大都心足力還足,只恐身閉心未閉, 但得心閉隨處樂,不須朝市與雲山”,太極拳對老齡人修心養性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清心劑”。


    約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超勢>一書中提到:“每當一個新技術引進社會,人類必然產生一種加以平衡的反應,也就是說產生一種 高情感。”今天,在這種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世界中,太極拳以靜心養性,動中求靜的運動方式,做為一種與之平衡的高情感活動,是非常可取的。


    “淵靜以明志,德修而道行”,在不少發達國家中,有興趣練太極拳的人們聚集一起,無欲無爭,陶然忘返,不失為凝聚人們情感的“魔杖”。



    三、重養氣融健身、修心於一體

    氣,是中國哲學範疇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命題,是傳統養生學的精要。西方的華達哥拉斯也曾提出“天人合一”,在“數”,中國的“天人合一”則在“氣”。氣的內涵奧妙複雜,眾說紛紜,概括地說,它既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又是主體的道德精神。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陰陽之氣充塞于宇宙間,也存在於人類自身,天地為一氣流行,故天人相副,彼此感應。


    從養生學的角度,氣被視為生命之本原。“人之生、氣之聚也,聚之則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遊》),“長生之要,以養氣為根”(《天隱 子》)養生之大,在於愛氣。道教的養生術對中國醫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內丹學說為太極拳所汲取。詩云“身中一寶,隱在丹田,輕如密霧,淡似飛煙”。(《道 藏輯要》)


    中國的太極拳集技擊,養生,哲理于一身,從實踐到理論,從觀念到方法,都十分關注于氣,注重運氣,練氣,養氣。練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呼吸要勻,細,深,長,自然平和,“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尚屬氣息的調養運行。


    更為重要的是中氣,“須以直養而無害”(《十三勢行動心靜》),有人稱其為元氣的最佳狀態。太極拳論中要求“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浩然之心行之,無往不宜”(《太極拳全書》),強調中氣貫于脊中,收于丹田。太極拳理論中認為,它是陵園子所說的“浩然之氣”,因此“心上功夫,不在吞 津咽氣”,而虛靜的心理才稱得上“心”。《十三勢行動心靜》中對太極拳的氣做了精到的開發:“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 能便利從心。”這裡氣指正是心意,精神,使氣如九曲珠遍至全身,無微不到,並非以力使氣,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正是這種主觀精神,心境貫于 行拳之中,太極拳才會達到“外示安逸,內宜鼓蕩”、“氣如車輪”,做到“心為令,氣為旗”,才會“牽動往來氣貼背”、“腹內松靜氣騰然”。


    精神,心境與人的道德修養分不開,《管子》較為深入地論術了精氣在自然,社會和人的心性修養的作用:“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 的”,達此境界就須虛靜其心,寧靜其意,使精氣浩然和平,可以怡然安樂。也就是說人不為物所累,不為利所誘,恬淡自然,才能養好精氣,可見養生在於養氣, 養氣必須修心,修心則應修德。


    太極拳用意練拳,行拳練氣,虛靜其心,以心行氣,既蘊含著生命本原論,又涉及道德精神論,將氣與心結合,猶如道教內丹學說,以人的思想,精 神,心理狀態為修煉的基礎,所不同的,道教內丹術以靜坐導氣,而太極拳則在綿亙不斷地運動中動中求靜,氣遍全身,“隨勢揚氣”。至此把人的心理——生理 ——人生哲學連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壽——生活情趣融成一團,人生哲理與太極拳的養氣全神統一起來,哲學為太極拳提供了宇宙觀,人生觀的理論基 礎,太極拳為人生哲學提供了具體實踐方式,實現人的身與心的兩個健康,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修心養性的體育形式。《重陽全真集》的“勤道歌”說得好:“自然消 息自然恬,不論金丹不論仙,一氣養成神愈靜,萬金難買人高眠。”



    四、尚直覺 體悟拳理與人生

    中國的傳統思維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整體,重直覺,主張認知方式與修養方法一致起來,把本體論,認知論,道德論三合為一。這種思維方法顯然 有偏頗,模糊的一面,也有它可取的一面,由於“它的功用不在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中國哲學簡史》)不妨說,它既是重現實的,又是 重理想的。


    老子主張“為道”,以無欲之心直覺萬物的規律,莊子為“體道”,孟子為“盡心”,朱熹提出了頓悟式的直覺,“致知在格物”,積習既久,就能豁然貫通。


    這種傳統的思想方式對太極拳學習,鍛鍊方法也有很深的影響,太極拳諺中說“拳打千遍,神理自現”,不重分析而強調體驗,要求人們在實練中去體會拳法、拳理,去體悟人生、道德,將練與修熔為一爐。


    太極拳在學習認識過程中,主張由自然入手而知虛實;把握陰陽和諧變化而明勁法;求虛靜而懂神明,最後達到一個無形無跡,出神入化地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而通,漸熟漸悟,“一旦無障礙,豁然悟太空”(《太極拳全書》)。


    人們把太極拳稱作“終身不書之藝”,“非知惟艱,行之惟艱,所圖之勢皆太極大自然之機”(《陳鑫太極拳論》),“故終身行之不能書”,要學到老,修練到老,正是太極拳以直覺磨礪修練的路程。


    在拳反中,其拳勢,拳法,拳理都需要漸悟漸切,“工夫無息法自修”,“每一拳勢,往往數千擊其妙”,要靠下功夫去體味,去悟通。至於內勁,內意,內功則更難以言傳,須在不懈地修煉中“得意忘形”,才會逐漸得心應手,順遂自如,達到“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的境界。


    在我們*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覺領悟往往是短暫的,而太極拳則把它延長為一種持久的意識,通過體悟,使“求自然”,“貴虛靜”,“重養氣”在 整體意識中得以實現。拳技非一*之功,人的道德修養更是一個長期的陶冶過程,只要人們堅持技能上的直覺體悟,理論上會漸通,人生修為會漸悟。中國太極拳正 是這樣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和學習方法,才會成為人們借助運動修為人生的有效之途,達到內外兼修,德藝兼備的效果。猶如道教養生觀所說的:“當人們按照自然 的程式自然地採取行動並信賴他們直覺的知識時,就會獲得人類的快樂”(《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


    余 論


    當本文行將結束之時,我們又回到了現代物理學上,人們發現它所包含的世界觀並不能充分適應人類社會,最終“要有體驗統一自然和協調生活的藝術”,太極拳運動在修心養性方面的價值功能,不妨說是其中的一支,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同時,也必須指出,第一,主靜學說仍有偏頗,消極的一面,和諧恬淡只是人類奮進競取的補充,第二,太極拳做為一種體育運動,修心養性只是強身健體的補充。


    我們深信,蘊含中國哲學的太極拳在推廣中,會對未來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和意義,為人類的生存和進步作出貢獻。





【新】讀書人 's 靜心居 & 高爾夫人生(PIXNET本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meshung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